昨日,蔡甸區農民老王吃完晚飯后,就到318國道邊轉悠。每年金秋時節,都有跨區作業的收割機路過他們村,老王準備攔車找人把自家的中稻收割起來。
50歲的老王,種了30多年田,近年,他卻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外出做工。由于種田投入精力不多,有時還愛打打牌,鄉親們戲稱他在種“懶莊稼”。
種“懶莊稼”,以往指種植玉米、綠豆、芝麻等投勞少、不需管的莊稼。如今,漸漸指代那些播下莊稼靠天收、不愿勤扒苦做土里刨金的人。在武漢近郊各遠城區,愛種“懶莊稼”的農民,不在少數。
農業收入不如就近打工
“不是不愿意種,而是不劃算!辈痰閰^侏儒街群力村老農周必云說,種水稻每畝純收入不過千把元,種棉花每畝純收入不過一兩千元,遠遠比不上外出打工。
在當地,水稻宜種一季中稻,畝產高的可達750公斤,毛收入1800元左右,種子、肥料、農藥、雇工等費用就要六七百元錢,農民忙乎半年其實所得不多。
如果莊稼粗放生長,減少田間管理及投工投勞,產量未必下降太多。水稻畝產達到500公斤問題不大,許多農民種田只為解決口糧,少收一點也就算了。
多出來的時間,武漢近郊的農民多選擇就近打工。每天工錢約100元,有泥瓦木工一技之長者每天工資可達150元,一個月能掙2000元。
農耕技術大跨越
群力村地處蔡甸西南角,全村田地約有3000畝,留守人員約有600人,雖然勞力大多外出,但村里的莊稼依舊蔥郁,基本上沒有荒蕪之地。
村民代見生告訴記者,種地倒是不愁,因為周邊一帶的農業機械都很發達,耕田、插秧、收割、打谷都可以由機械代勞;種棉花雖然投勞多些,但在造墑、制缽等環節也可以使用機械。
驅車侏儒街廣袤田野,不時可以看見紅白相間、在田間作業的收割機械。據了解,蔡甸區的水稻已有六成以上改由機械收割,機械水稻插秧面積也已突破萬畝。機收可減少稻谷損失3%以上,按每畝600公斤單產、2元/公斤價格計算,每畝可為農民增收36元。
代見生說,往年割稻靠鐮刀,一個人種不了幾畝地。近年來,隨著農用機械的普及,他種田的勞作量比往年要降低一半左右。如今,全村的耕牛也消失殆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