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8日,一對因誤食毒蘑菇發生危險的丹江口夫婦,在丹江口市太和醫院經過兩日的搶救已經脫離危險。據該市衛生監督局統計,近一周來,該市已發生十余起不慎食用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,致多人中毒,并有一名中毒者因搶救無效死亡。
2004年7月12日,天津發生51名民工食用鮮黃花菜中毒事件;2005年8月13日,陜西省醫學?茖W校建筑工地食堂,共有80余人就餐,其中65人食用青椒黃花菜炒肉片發生中毒,而未食用者未發病。近年陜西、貴州、河南、北京等地,都出現過鮮黃花菜中毒事件。因此,提醒市民夏季在食用黃花菜、蘑菇、四季豆等鮮菜時,一定要注意防止中毒。
鮮黃花菜中毒中毒原因鮮黃花菜中含有一種叫“秋水仙堿”(本身是治療痛風的一種藥物)的物質,它本身雖無毒,但經過腸胃的吸收,在體內氧化為“二秋水仙堿”,則具有較大的毒性。成年人如果一次食入0.1~0.2毫克秋水仙堿(相當于鮮黃花50~100克),即可引起中毒;一次攝入3~20毫克秋水仙堿,可以導致死亡。
中毒癥狀主要是胃腸道癥狀,如腹痛、腹瀉、嘔吐及食欲不振為常見的早期不良反應,發生率可達80%,嚴重者可造成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等表現。長期服用者可出現嚴重的出血性胃腸炎或吸收不良綜合征;其次是肌肉、周圍神經病變,如有近端肌無力和(或)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增高。在肌細胞受損的同時可出現周圍神經軸突性多神經病變,表現為麻木、刺痛和無力。肌神經病變并不多見,往往在預防痛風而長期服用“秋水仙堿”者和有輕度腎功能不全者中出現;少數患者可出現骨髓抑制,血小板減少,中性細胞下降,甚至再生障礙性貧血;嚴重中毒者表現為少尿、血尿、抽搐及意識障礙。發生死亡多見于老年人。
中毒救治發生鮮黃花菜中毒時,比較輕的,可以立即進行排毒處理,大量喝溫開水,并且用手指摳按舌根,反復催吐,或者喝一些葡萄糖溶液、綠豆湯,這樣可以稀釋毒素,加速排泄。對于吃鮮黃花菜比較多的,中毒癥狀比較重的,需要馬上送往醫院救治。
科學食用發生鮮黃花菜中毒主要是因為食用方法不當。最易發生中毒的食用方法是直接拿鮮黃花菜“急火爆炒”,因為這種食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毒性成分“秋水仙堿”。
科學食用鮮黃花菜要注意以下幾點:
最好吃黃花菜干制品,因為它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已經消除了有毒成分。但為確保萬無一失,做菜前最好也用清水或溫水進行多次浸泡后再食用。
鮮黃花菜每人每次食用最好不超過50克,以防中毒。食用前必須用開水徹底焯熟,再用清水浸泡兩個小時以上,撈出用水洗凈后再進行炒食,這樣就能基本破壞掉“秋水仙堿”。研究證明,高溫60度時可讓鮮黃花菜的毒性減弱或消失。
食用前最好把黃花菜的心(花蕊)拔掉再用水焯一下,晾干再食用,這樣毒性就非常小了。因為其毒性成分“秋水仙堿”主要存在于鮮黃花菜的花蕊上。
毒蘑菇中毒每年夏秋陰雨時節,是蘑菇生長最快的時節,也是毒蘑菇中毒的多發時節。有毒的蘑菇在我國有100余種,其中常見的、可致人死亡的有10余種。由于毒蘑菇與可食用的蘑菇形態相似,所以誤食事件時有發生。毒蘑菇中毒可分為胃腸炎型、神經精神型、溶血型、多臟器損傷型四型。潛伏期從七八小時到30小時不等,以10~24小時多見。毒蘑菇毒素復雜,且尚無特效解毒藥。一旦誤食應迅速采取催吐、洗胃、導瀉、灌腸等方法將毒素排出,并及時送往醫院對癥救治。
識別毒蘑菇的簡便方法,“一聞二測三看”:
一聞:聞氣味。無毒蘑菇有特殊香味,有毒蘑菇有怪味,如辛辣、酸澀、惡腥等味。
二測:一是用蔥測試。用蔥在蘑菇蓋上擦一下,如果蔥變成青褐色,證明有毒,反之則無毒。二是煮試。在煮野蘑菇時,放幾根燈芯草、些許大蒜或大米同煮,蘑菇煮熟后,燈芯草變成青綠色或紫綠色則說明蘑菇有毒,變黃則無毒;大蒜或大米變色則說明蘑菇有毒,沒變色仍保持本色則無毒。